为响应国家“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号召,2025年7月3日至5日,安徽理工大学力学与光电物理学院“薪火相传”乡村振兴实践团深入安徽省宿州市萧县开展了一场融合红色寻访与产业调研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实践团队通过实地考察、深度访谈、亲身体验,解码乡村发展动能,感受革命精神传承,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智慧。
红色基因铸魂:从峥嵘岁月到精神传承
7月3日,实践团首站探访蔡洼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作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完好保存着总前委唯一一次全体会议旧址,3.5 米高的五位总前委雕塑矗立在 5000 平方米 “聚力广场”。团队成员通过文物与全景影像,重温“小推车推出胜利” 的人民战争史诗。
随后,实践团走进丁里镇郭庄村知青园。这座以知青文化为核心的文保单位,保留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供销社、大食堂等建筑群,经改造新增萧艾工坊、知青馆,并通过年俗文化节、伏羊文化节与蔡洼景区联动,形成农文旅融合业态。成员们在此聆听“上山下乡”岁月中的知青故事,感受时代变迁中的奋斗精神。
7月5日,实践团在王寨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刘敏站长的带领下,拜访了现年94岁的抗美援朝老兵郭吉宣。老人讲述1951 年入朝作战时冒死抢运物资、被战友从弹坑救出的经历,泪光中尽显赤诚。刘敏介绍,王寨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始终践行“让退役军人受尊重、让军人职业受尊崇”理念,从政策落地的 “最后一公里” 到生活冷暖的 “细微之处”,用实打实的行动为退役军人做好各项服务工作。

实践团采访抗战老兵郭吉宣
走访红色旧址,聆听老兵故事,师生们深切地感受到革命精神和红色基因为这片土地的蓬勃发展注入着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七彩产业富民:小作物变身“致富密钥”
为探寻萧县“七彩农业”密码,7 月 4 日,实践团分别走进蔡洼村芦笋种植基地、白土镇张村葡堤原乡和广顺白羊养殖合作社进行实地走访。
在种植户陈云振的20亩大棚里,翠绿芦笋破土而出。“返乡种笋五年,收入比打工翻番!” 当地通过引入深加工企业,将芦笋根变废为宝制成茶饮、罐头,再联合电商拓宽销路,让小芦笋释放出大能量,在扶贫政策支持下,陈云振还计划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实践团在近40℃的大棚中学习采摘,也切身感受到“绿金条”背后的汗水和辛劳。
白土镇张村的葡堤原乡则书写着“贫瘠地变聚宝盆”的故事。这个曾因资源匮乏、土地贫瘠致贫的村庄,通过“填土改地”改良土壤,发展出 400 亩葡萄园。在“一亩6棵树”的高效种植模式下,“阳光玫瑰” 等20余个品种晶莹挂枝;合作社 “分包种植 + 统一销售” 降低农户风险,“一只葡”品牌借直播销往全国。更亮眼的是农旅融合:萌宠乐园、四季采摘节年引游客 15 万人次,草莓、车厘子大棚实现“全年有果”,让土地持续焕发新生。

实践团听葡堤原乡种植户讲授夏黑葡萄种植经验
在广顺白羊养殖合作社,养殖户赵广菊向实践团分享了她11 年的漫漫养殖路。从买羔亏损到摸索出“自繁自养”模式,她将羔羊成活率提升至 95% 以上,还带动周边村民形成“粉碎秸秆+山地放牧”的特色养殖体系。萧县白山羊因肉质鲜嫩、祛湿温补成市场宠儿,当传统伏羊节更吸引了八方食客,“政策扶持+拓宽销路,特色产业定能更强!”赵广菊的话语里是满满的自豪感。
从芦笋大棚到葡萄庄园,再到山羊养殖,萧县“七彩农业”以特色为笔,在土地上书写出富民强村的生动答卷。
调研期间,丁里镇团委和实践团师生围绕调研成果开展座谈会,对红色旅游和特色产业结合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实践团和丁里镇团委开展的座谈会(摄影:秦劲、安哲)
在此次赴安徽萧县“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中,安徽理工大学“薪火相传”乡村振兴实践团以脚步丈量土地,用心灵感悟时代,不仅触摸到红色历史的温度,也见证了特色产业的活力。红色精神与绿色产业的“双轮驱动”,是中国式现代化在乡土大地上的鲜活实践;而青年与乡村的同频共振,更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