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科研部、力学与光电物理学院及基础物理研究中心邀请,3月20日上午,清华大学助理教授施舒哲在明道楼A321报告厅作题为《Quantum thermalization and hydrodynamization in high energy collisions》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基础物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昕杨教授主持,学院部分教师和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在本次报告中,施舒哲助理教授为听众介绍了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中产生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的热化问题,这是一个理解流体动力学基础的关键理论问题。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它是探索量子多体系统热化的一个重要步骤。从理论上以第一性原理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一种实时的、非微扰的方法。为此,报告人介绍了一个具有质量的施温格模型,并且将其离散化,在十个格点的尺度上进行了量子模拟。该模型很好地模拟了量子色动力学(QCD),因为它具有诸如禁闭和手征对称性破缺等重要特性。
本次报告的后半部分,重点讨论了孤立系统的热化过程。量子的相空间分布函数,Wigner函数,随着时间演化。并且报告人介绍了热平衡和流体动力学模式的起源,以及Wigner函数热化与本征态热化假说(ETH)之间的联系。ETH是一个广为人知的假设,它解释了在没有量子遍历性的情况下,孤立量子多体系统的可观测量如何实现热化。该研究成果对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的演化过程具有深刻的启示。

施舒哲作学术报告(摄影:魏明华)
报告进行过程中以及报告结束后,学院师生踊跃发言提问。对量子孤立系统的热化过程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施舒哲助理教授对提问进行了详细的解释。报告内容属于高能核物理与凝聚态理论的学科交叉,与原子分子光学领域也有紧密联系,为我院各个研究方向的师生拓展了学术视野。对我院教师的研究创新有所启发。
施舒哲,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助理教授,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2012年和2015年在清华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18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分校获得博士学位。此后,他先后在麦吉尔大学(2018年)和石溪大学(2021年)从事博士后研究。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重离子碰撞中的新输运现象,以及将机器学习和量子计算方法应用于核物理领域。